葉竹盛
  博文鏈接:http://zsye.fyfz.cn/b/789173
  從上世紀初到建國前的半個世紀,中國既是真刀實槍的戰爭最為慘烈的時期,也是觀念和思想上的論爭最為激烈的階段。思想的論爭從中學西學的體用之爭,到辛亥後迅速轉為文化、民主和科學的議題,再到國民政府成立後,進一步深化為憲政、人權、法治等主題。短短30多年時間,當時中國的思想界已經完成了從表達形式到概念、到理念上的現代化過程。
  在一些註定成為人類歷史永恆話題的議題上,當時一些參與論戰的人所秉持的理念,已經站到了世界潮流的最前列。其中一人便是當年的“人權派”主將羅隆基。羅隆基的大量論著因為各種原因,淹沒在故紙堆里。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的劉志強教授在研究羅隆基人權理論之餘,收集了近百篇羅隆基的論辯文章,從中精選出30篇,編輯而成羅隆基的第一本個人文集《人權、法治、民主》。許紀霖評價說,這本書值得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溫。原因除了文章本身的價值以外,自然還有這些歷史回音所具有的當下意義。
  人權是什麼?人權與國家什麼關係?在國際社會已有共識。這些共識是世界經歷了慘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總結教訓後的成果。羅隆基則在近一個世紀前還處於思想啟蒙時期的中國,就已經給出了的明確答案———“人權是做人的那些必須的條件”、“國家的功用就在於保障人權,就在於保障國民做人上那些必要的條件”。
  在羅隆基看來,人權是法治、民主的出發點,也是歸宿點,“爭人權的人,先爭法治,爭法治的人,先爭憲法”。憲法是什麼?羅隆基有一句叫人拍案驚奇的話,“憲法是人民統治政府的法,普通法律是政府統治人民的法”。不接受人民統治的政府不配統治人民,這就是法治意義上的民主。“把人當人看待,承認人的價值與人的尊嚴”,這是人權意義上的民主。在那個時代,能夠超越民主的形式,看到實質,看到最為根本的問題,羅隆基無疑走在許多人的前面。
  羅隆基一直堅信,民主是“世界今後必成的局面,是中國必成的局面”。因此他引用西諺———“最後必然之事,何妨就在現在”,以此奉勸國民政府兌現諾言,結束訓政,實現民主,也奉勸當時“逐鹿中原”的各方各派,放下歧見,共建民主中國。歷史總是因緣際會,羅隆基論戰的時代,中國正處於“歷史三峽”最為凶險的正中央,一切美好的願望都抵擋不住滔滔的歷史洪流。人間正道是滄桑,歷史終究回應了這些站在前列的勇敢者。  (原標題:歷史終究會回應先見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x18dxyl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