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網北京9月1日電山西系列腐敗案件發生後,坊間紛紛用“地震”、“塌方”、“潰壩”等詞語來形容它對官場的巨大衝擊。這次中央對山西“主官”作出調整,又引發了各種議論和解讀。依筆者看來,這既體現了中央猛藥去痾、重典治亂的決心,也為整飭山西吏治、優化政治生態提供了重要契機。調整意味著轉折,教訓用好了就是財富。人們期待山西省委新的領導班子能夠痛定思痛,深刻汲取教訓,以刮骨療毒的勇氣治理各種問題,重塑山西“晉善晉美”的形象。
  要把這次調整作為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的轉折點。從山西面臨的情況看,當務之急是堅定不移地懲治腐敗。反腐敗關乎人心向背,關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。有的人認為腐敗是經濟繁榮發展的“潤滑劑”,這種觀點是十分荒謬、完全錯誤的。鄧小平早就說過,“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,只有一手是不行的”,“風氣如果壞下去,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?會在另一方面變質,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,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、盜竊、賄賂橫行的世界”。的確,如果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官商勾結、利益輸送、資源倒買倒賣的基礎上,這種畸形發展只能是海市蜃樓、曇花一現。客觀地講,大力反腐可能會在短期內影響一個地方的發展,但長痛不如短痛,只有割掉腐敗這個毒瘤,市場經濟才能真正在公平公正、依法有序的軌道上運行。故此,人們希望山西省委新的領導班子在反腐敗問題上更加旗幟鮮明,真正做到守土有責、守土盡責。
  要把這次調整作為從嚴治吏、優化政治生態的轉折點。山西腐敗窩案串案的發生,表明當地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出了問題。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直接的,“譬如練絲,染之藍則青,染之丹則赤”。政治生態好,壞人不敢做壞事;政治生態不好,好人也會做壞事。只有優化政治生態、凈化從政環境,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的蔓延。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,既要靠每一名黨員幹部從我做起,真正以信念、黨性、道德、人格立身,做到出污泥而不染、拒腐蝕永不沾,更要靠組織上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,營造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,強化明規則、破除潛規則,讓各種歪風邪氣失去土壤、失去通道、失去市場。
  要把這次調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、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的轉折點。山西之所以腐敗高發多發,與煤炭資源大省的特點不無關係。資源領域往往是腐敗的重災區,當權力支配資源又不受制約時,腐敗必定大行其道。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,就是全面深化改革,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,讓資源配置在陽光下運行。不啻反腐敗如此,其他工作也都要靠深化改革來提升。期待山西新班子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,帶領廣大幹部群眾振奮精神、履職擔責、銳意改革、幹事創業,進一步把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,努力創造三晉大地更加美好的明天。  (原標題:查處山西腐敗案件說明瞭什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x18dxyl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